首页成语词典房谋杜断房谋杜断的意思
fángmóuduàn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详细解释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

百科解释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出处《旧唐书 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例子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


基础信息

拼音fáng móu dù duàn

注音ㄈㄤˊ ㄇㄡˊ ㄉㄨˋ ㄉㄨㄢˋ

繁体房謀杜斷

感情房谋杜断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补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近义词天作之合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房谋杜断的意思解释、房谋杜断是什么意思由古诗词汇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黄台之瓜 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仰屋著书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国无宁日 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高头讲章 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
善财难舍 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
耐人寻味 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经得住认真体味。
宴安鸩毒 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
白蚁争穴 比喻竞逐名利。
钩元提要 钩:探索;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如花似玉 像花一样艳丽;像玉一样美好。形容女子容貌十分美丽。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同“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上行下效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天下无不散筵席 天下没有不解散的聚会。指团聚是相对的,终究要分离的。
半吐半露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帷薄不修 帐薄:帐幔和帘子,古代用以障隔内外;修:整饬。男女不分,内外杂沓。指家庭生活淫乱。
衣冠扫地 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人不重名节,丧尽廉耻。
见树不见林 只看见眼前的树木,却看不到背后的森林。
曲不离口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极智穷思 竭尽才智和思虑。
重楼飞阁 重:重叠;飞阁:高阁。形容楼台高阁很多。
飞瀑流泉 意思是指急流险涡之水。
日光玉洁 赞颂贤人的卓越品格与崇高风范。
害羣之马 害群之马hàiqúnzhīmǎ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但我在厂里好比是一家之主,我不能容忍那种害群之马。——茅盾《子夜》
消消停停 不慌不忙;安稳平静。
掷心卖眼 谓女子的献媚之态。
推波助浪 推波助澜tuībō-zhùlán[addfueloiltothefire;settheheatheronfire;makeastormyseastormier]从旁鼓励,以增加声威和力量。
不公不法 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