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亡逐北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追击败走的敌军。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例子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
基础信息
拼音zhuī wáng zhú běi
注音ㄓㄨㄟ ㄨㄤˊ ㄓㄨˊ ㄅㄟˇ
感情追亡逐北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指追击败走的敌军。
近义词追奔逐北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结缨伏剑(意思解释)
- 宝刀不老(意思解释)
- 拥书百城(意思解释)
- 臭味相投(意思解释)
- 熬姜呷醋(意思解释)
- 三旬九食(意思解释)
- 坐而待旦(意思解释)
- 开雾睹天(意思解释)
- 牛骥同皁(意思解释)
- 山崩川竭(意思解释)
- 知根知底(意思解释)
- 蜚鸟尽,良弓藏(意思解释)
- 东张西张(意思解释)
- 弩张剑拔(意思解释)
- 如花似锦(意思解释)
- 鲜衣美食(意思解释)
- 长恶靡悛(意思解释)
- 且战且退(意思解释)
- 迈越常流(意思解释)
- 奸掳烧杀(意思解释)
- 都头异姓(意思解释)
- 遗惠馀泽(意思解释)
- 疾之若仇(意思解释)
- 醇醇实实(意思解释)
- 端木蕻良(意思解释)
- 提劲撒野(意思解释)
- 一旦之忿(意思解释)
- 搜奇索古(意思解释)
※ 追亡逐北的意思解释、追亡逐北是什么意思由古诗词汇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
| 影形不离 | 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 |
| 知小言大 | 知:通“智”。聪明才智不济,说话口气却很大。 |
| 楚楚可人 | 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惬意。 |
| 哀丝豪竹 |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
| 一丘一壑 |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
| 情见乎词 | 见“情见乎辞”。 |
| 申冤吐气 | 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
| 闲是闲非 | 无关紧要的是非、议论。 |
| 恂恂善诱 | 恂恂:同“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
| 颤颤巍巍 | 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
| 巧伪趋利 | 巧:奸诈。伪:虚伪。趋:追求,靠近、趋向。奸诈虚伪,唯利是图,唯势是从。 |
| 挤手捏脚 | 故意伸出手脚碰触对方身体,含有轻薄之意。 |
|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 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
| 谷贱伤农 | 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
| 局地扣天 | 见“局天扣地”。 |
| 衒玉贾石 | 叫卖璧玉,实际上卖的却是石头。比喻言不副实。 |
| 国步多艰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 小儿破贼 | 比喻年纪轻就建立功业。 |
| 悲歌易水 |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 涓埃之力 | 比喻微小的力量。 |
| 删芜就简 | 芜:杂乱;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 |
| 磨昬抉聩 | 救治教化愚昧糊涂的人。 |
| 苦争恶战 | 艰苦的征战。 |
| 行思坐筹 | 见“行思坐想”。 |
| 买上嘱下 | 见“买上告下”。 |
| 功盖天下 | 功劳天下第一。 |
| 鹤林玉露 | 笔记。宋代罗大经作。十八卷。主要记述南宋中期的历史掌故和文坛轶闻。《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体制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书中涉及文人交往,诗文评论资料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