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注音ㄗㄚˊ ㄐㄨˋ

繁体雜劇

杂剧

词语解释

杂剧[ zá jù ]

⒈  宋代的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多为四折,每折由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的杂剧每本不限四折。

poetic drama set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名词。 中国 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 唐 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 宋 杂剧、 元 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 元 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 唐 李德裕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 成都 郭下。

成都、华阳 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 锦锦,杂剧丈夫二人。”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 宋 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国语辞典

杂剧[ zá jù ]

⒈  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通常分为四折,有的则依剧情在开头或两折之间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及同一个韵,由一个脚色独唱,其他脚色则用道白。

分字解释


※ "杂剧"的意思解释、杂剧是什么意思由古诗词汇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元人马致远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名杂剧《汉宫秋》,内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八字,是“背井离乡”这一成语的滥觞。

2、在他们身上能感触感染到元杂剧作家们付与其配合的思惟性格特征:清正清廉、言出法随、刚直不阿,为平易近请命等。

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杂剧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内容之广、数量之多,堪称一代文学,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肩。

4、到处说谎诈骗。孤本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二折:『若论我,半个字也不识,若说道抵换官物,盗使印信,东诓西骗,天下绝魁。』

5、比较极端的吃鸭子的例子出自元代一出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6、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

7、当然,书中谈及小说、散曲、鼓子词、杂剧等俗文学时,精彩之处颇多,此与著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中国俗文学史》一脉相通,此处不多赘言。

8、在七月十五日前,印卖《尊胜咒》、《目连经》,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寺僧募化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已成为民间风俗。

9、由县文体局组织人员对元杂剧《墙头马上》进行恢复排演,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10、雅化曲、教化剧的出现,观众消费群体不再成为杂剧艺术最后完成的能动主体,此乃元杂剧走向衰亡最根本的原因。

11、关汉卿,大都人,是元杂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12、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恶人形象。

13、本章对朱氏本人观念中的“传奇”“杂剧”概念进行了探讨。

14、王实甫杂剧中让后人聚讼纷纭的逾墙疑案,揆之具体情境和它的源流,应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15、“下南”以净、末、外、丑为主,具有唐戏弄与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与诙谐调笑的特点。

16、作为一代昆曲大师,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

17、杨景贤的大型连台本杂剧《西游记》将民间流传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搬上戏曲舞台。

18、《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

19、13世纪的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云蒸霞蔚的瑰丽峰巅。

20、平则门(今阜成门)外的西镇国寺每年二月初八开庙,游人多是在大都做生意的江南富商,以杂剧艺人扮演众生相、抬着佛像在城外巡游为特色。